北京石景山信访办有个“招牌”人物。凡来上访的,多数是冲着他去的;在他住院时,就有一百多上访群众到医院探视。
他叫杜国庆,是石景山区信访办的接待专员,从1996年到现在,已经在信访接待岗位干了24年。
24年的惦记
杜国庆常说:“人无难处不上访,老百姓肯定是有困难自己解决不了了,才会选择信访这条路,我们信访就是让群众有个说话的地方,一定得多问几句干啥来了。”
但刚开始的时候,杜国庆对信访工作也是一知半解。1996年进石景山信访办之前,杜国庆在技校当中文老师。看到信访办优先考虑学中文或法律的,他就去了,“就想着公务员稳定”。
第一天到信访大厅的场景,杜国庆仍然记忆犹新:大厅里全是上访的人,充斥着嘈杂激烈的争吵和谩骂声,“感觉自己在农贸市场似的”。老杜很失落,直到三个月后。
那天,临下班前,一位70多岁的独居老太太找上门来,说家里下水管线漏了,打好几回电话都没人管。杜国庆就跟着老太太回了家,一看水管,其实就是管道老化生锈了,他赶紧买了个新的帮老人换上。
就这么简单的一件事,老太太一直记在心里。打那以后,每年临过春节,就来信访办看望杜国庆,一直到她走不动了,才不再来了。
老太太的这份惦记让杜国庆体会到了信访的意义,“原来信访工作也可以做出荣誉感!”常年一线接访让他明白:要学会换位思考,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,把上访人当朋友,真心实意地帮忙解决问题,“要互相惦记。”
从此,信访人的事,不论大小,24年来,杜国庆一直惦记在心。
2006年开始,信访办门口多了一名姓周的上访户。最早的时候,这人每天都去国家信访局和市信访办溜达一圈,在那签个到就走,既不哭也不闹。
周某当过兵,退伍后到水电二局工作,1982年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,直接被单位开除了,之后街道就把他的档案关系转移到了街道社保所。工龄断了,眼看着退休以后没法领退休金,临退休的周某就成了一个上访户。
“这问题可不好办,历史留下来的‘疑难杂症’,还是交给老杜吧。”街道一商量,这项重任又落到了杜国庆的身上。
杜国庆跑了多个部门了解情况后,想召开一个协调会,把劳动局、街道办、信访办、民政局、水电二局的人都请来。刚开始协调会根本开不下去,一开就崩,“他是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被开除的,这咋解决?”大伙儿只能说回去向上汇报,但转头也就没了下文。
周某还到处去闹事。但无论多晚接到电话,杜国庆都会亲自去把他接回来。“你不能再这么闹下去了,否则一点解决的希望都没有,你得给我保证,每个月来我这报到,不该去的地方绝对不能去,我才能想办法帮你。”
周某答应了,每个月准时来找杜国庆,询问事情的进展。杜国庆其实很同情他,“家庭条件不好,爱人身体也不好,当年被开除了,退休了也没有保障。”
没有任何现行政策支持,周某的困难解决起来棘手又漫长。杜国庆只有边不断开导周某边为他想办法,“你跟一般人还不一样,你是军人啊是党员啊,得维护国家形象,老去闹事、喊冤,这是给谁抹黑呢?本身就是你有错在先啊。”有情有理,苦口婆心。
去年,事情终于有了转机。
“上访这么多年,确实挺委屈你的,我也知道你们家不容易。但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你,现在街道有专项基金专门用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,我尽我所能,想办法帮你解决。”一番话,说到了周某的心坎里。
“咚”地一声,周某跪在了杜国庆面前,杜国庆赶紧将他扶起。周某的问题,最终在2019年通过街道的专项资金完美解决,这场持续了近十多年的信访画上了圆满的句号。
国庆说:因为惦记,所以才没有放弃,接待信访工作还需要更努力。
127份心意
干信访24年来,杜国庆养成了一个习惯,每天提前一小时上班,推迟一小时下班,就是为了“守”那些来堵门的上访人。老杜就好比信访“救火员”,好多人就认他,别的信访工作人员一上前就会招来骂声,只有老杜去,还能说上几句话。
2011年,老杜突然从工作岗位上消失了。他被查出喉癌,要马上接受手术。其实在这一年前,杜国庆就觉得嗓子不舒服,断断续续吃了一年药也不见起色,直到有一天接待上访人时突然说不出话了。
做完手术,老杜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。在这期间,好多上访人到信访办找他,得知他住院了,纷纷跑去医院看望。老杜很感动,看着大伙儿手里拎着鸡蛋、水果、营养品,说不出话的他赶紧写下:“心意领了,东西拿回去。”短短一个月,就有127个群众到医院探视。
“老百姓其实是很可爱的,他们率真、单纯,你用心帮他们,他们就都用心对待你。”手术完不到半年,杜国庆就回到了办公室。医生也理解他,“去吧,只要有一丝力气,就去上班,只有做个正常人才能更快恢复,最重要的是精神不能垮。”
其实杜国庆那时候很痛苦。说不出话,术后伤口疼得喝水都难以下咽,吃东西稍有不适就会呛着,他在单位吃饭就特意选一个犄角旮旯的地儿,避免影响别人。那会儿,他消瘦得只剩下80斤。
就这样他还正常接待上访人,说不出话他就写,看到熟悉的面孔,他就告诉他们,“相信我就先回去,等我病好了再来”。上访人一看杜国庆都这样了还坚守岗位,真的就都回去了,还互相劝说,“杜老师身体不好,先别给他添麻烦了,回头再来”。
杜国庆这样“无声的信访”持续了将近9个月,时间长了,不少信访人情绪慢慢冷静了,也就不来闹了。情绪特别激动的,杜国庆就请进来喝杯茶,弹首古筝乐曲给他们听。
现在,杜国庆虽然能说话了,但嗓音沙哑。可上访人还是爱找他,一来石景山信访办,准是冲着杜国庆来的。“还有三年退休,站好最后的岗。”老杜仍在继续着他的信访接待之路。